- 报刊
- 民国部分
- 现代部分
- ...............
- 古籍
- 国外收藏
- 国内保存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丛书(全98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pdf
价 格:¥ 50.00
30天售出:0 件
商品详情
注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丛书》是电子版,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丛书)
近史所早期的口述訪問,因有的內容涉及當時的政治禁忌與敏感評價,在1980年之前,僅提供同仁研究參考,暫不公開。1980年之後,經委員會決議,認為這些史料有公諸於世,提供學者參考的必要,因此,決定徵得受訪者或家屬同意,並通過審查後,逐年出版口述歷史叢書。1982年,第一本口述歷史叢書《淩鴻勳先生訪問紀錄》出版後,此後陸續刊行。迄今已出版有軍事、政治、黨務、外交、教育、學術、財經、交通、郵政、農業、工業、企業、醫學、考古、人類學、都市計畫、婦女史、家族史、華僑史、體育史、政治案件、九二一震災、日治時期在滿洲的臺灣人、道德會等口述歷史叢書93種102冊。
(1)淩鴻勛先生訪問紀錄 平裝250元 308頁 1982年出版
淩鴻勛先生(1894-1981),廣州巿人。上海高等實業學堂(南洋公學)土木科畢業,美國橋樑公司實習。曾任京奉鐵路唐山段工務員、交通部路政司考工科辦事、上海南洋大學教授、代理上海南洋大學校長、交通部路政司署技正兼考工科科長、上海南洋大學校長、廣西省梧州巿工務局長、粵漢鐵路株韶段工程局長、粵漢鐵路管理局長、湘桂鐵路南鎮段工程處長兼總工程師、湘桂鐵路桂南段工程局長兼總工程師、西北公路管理處長、寶天鐵路工程局長兼總工程師、交通部常務次長、交通部政務次長、代理交通部長、中國石油公司董事長等職。先生自敘生平重要事蹟,實為中國鐵路史的重要參考資料。(訪問/沈雲龍,紀錄/林能士,藍旭男)
(2)林繼庸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200元 平裝150元 225頁 1983年出版
林繼庸先生(1896-1985),廣東省香山縣人。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北洋大學採礦系肄業,美國壬色利理工學院(Renssa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化工科畢業。歷任大南製革廠廠長、廣東化學工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復旦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十九路軍顧問兼技術組組長、資源委員會專門委員、行政院上海工廠遷移監督委員會主任委員、軍事委員會工礦調整委員會執行長、經濟部工礦調整處業務組組長、新疆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廳長、粵桂閩敵偽產業審議委員會主任委員。來台之後,任教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並兼行政院經濟動員設計委員顧問等職。先生自述一生經歷,有關抗戰初期推動民營廠礦遷移後方經過,尤為民國工業史、科技史之寶貴史料。(訪問/張朋園,林泉,紀錄/林泉)
(3)徐啟明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200元 200頁 1983年出版
徐啟明先生(1894-1989),本名成,以字行,廣西榴江人。陸軍小學、武昌陸軍中學、清河陸軍預備學校、保定軍官學校、陸軍大學畢業。初任廣西陸軍模範營連附、廣西邊防軍副營長、營長、副司令、司令、廣西省政府政務處處長、民團監督。抗戰軍興,歷任師長、副軍長、集團軍參謀長、綏署參謀長、第七軍軍長。戰後,遷二十一集團軍參謀長、北平行轅參謀長、第十兵團總司令等要職。大陸淪陷,抵港學醫,專擅針炙婦幼各科,懸壺於港台兩地。本書所述故實,當為近代軍政史上之重要文獻。(訪問,紀錄/陳存恭)
(4)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全二册> 精裝550元 平裝500元 990頁 1984年出版
陸軍一級上將白崇禧(1893-1966),廣西桂林人,辛亥參加廣西北伐學生敢死隊,初上前線。民國告成,入武昌陸軍預備學校,升保定軍校(第三期)。畢業後返省見習,調模範營,參與護法戰爭。1922年將軍以討賊軍參謀長佐李宗仁、黃紹竑統一廣西,並歸附國民政府。北伐軍興,先後任國民革命軍副參謀長、東路軍前敵總指揮、第二路軍代總指揮、第四集團軍前敵總指揮等職,戰功彪炳。1928年春,廣西與中央長期抗爭,至1936年秋始告和解。七七事變,將軍奉召飛京,共赴國難,獻替良多。戰後任國防部部長、華中軍政長官、國民大會代表、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訪問,紀錄/賈廷詩,馬天綱,陳三井,陳存恭)
(5)周雍能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200元 平裝150元 229頁 1984年出版
周雍能先生(1895-1986),號靜齋,江西省鄱陽縣人。早歲投筆從戎,參加民國肇造及二次革命諸役。1915年先生加入中華革命黨。北伐軍興,先生隨軍由湘入贛,出任九江海關監督兼江西交涉員,收回九江租界。其後供職贛、皖、寧、滬等地。逮北伐統一,出任行政院駐平政務整理委員會調查處主任,後出掌上海巿政、粵省政及僑務、黨務、財政等工作,貢獻殊多。行憲後當選立法委員,又主持國民外交協會,兼任銘傳女子商專常董、董事長。本書是先生一生之活動史,對近代中國之外交、僑務、國民黨黨務,提供豐富的旁證。(訪問/沈雲龍,紀錄/陳三井,陳存恭)
(6)戢翼翹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200元 140頁 1985年出版
戢翼翹先生(1885-1976),字勁成,湖北房縣人。早歲習軍事於日本士校,辛亥年歸國,供職於保定軍校。武昌軍興,先生潛滬,任滬軍先鋒隊參謀長,光復南京有功。二次革命失敗,亡命日本。1914年赴滇練兵,1922年應楊宇霆邀整訓奉軍。1926年任奉軍二十九軍軍長,1930年佐張學良,參與戎機,惟於九一八事變後反對不抵抗主義辭職。西安事變前後與張學良、閻錫山等要員有所接觸,惜力難回天。抗戰後加入民社黨,膺選國大代表,歷任國策顧問、西南政委會常委等職。1960年受聘為總統府資政。本書所述年代、空間甚廣,略可窺見近代中國史遞嬗之過程。(訪問/李毓澍,紀錄/陳存恭)
(7)王鐵漢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250元 218頁 1985年出版
王鐵漢先生(1905- ),遼寧盤山縣人。北大預科肄業,先後畢業於東北陸軍講武堂、北平中國大學、陸軍、國防研究院等。九一八事變生,先生適任瀋陽北大營團長,力圖抵抗,嗣轉戰長城、冀東。抗戰軍興,任一○五師師長、四十九軍軍長等職。勝利後,曾代理第一綏靖區司令官,後升任瀋陽防守區司令官,出掌遼寧省政。本書都二十萬言,要以先生在東北之經歷為中心,係了解近代東北歷史之重要史料。(訪問/沈雲龍,紀錄/林泉)
(8)王奉瑞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250元 188頁 1985年出版
王奉瑞先生(1903- ),字仲琳,奉天人。1917年,先生負笈東瀛,初習機械,旋易交通。1926年學成歸國,服務於京奉路(北寧路)、正太路,參與路政。抗戰勝利後赴東北主持交通事務。未幾東北淪沉,身陷共區月餘。來台後,歷任台電顧問、中紡公司總經理、中煤公司總經理、經濟部顧問等職。本書重心以路政為經,以個人經歷為緯;路政係中國現代化運動的具體成果之一,透過本書可對近代中國路政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訪問/沈雲龍,紀錄/陳存恭)
(9)于潤生先生訪問紀錄 平裝200元 262頁 1986年出版
于潤生先生(1898- ),字澤侯,江蘇省泰興縣人,是我國早期的電信專家。早歲赴法攻研無線電,學成歸國後,先後在北京及南京交通部服務。抗戰前,除主持關內外通信恢復事宜外,於作育電信人才、統一全國無線電信、改善首都電話業務,與樹立國際電信基礎等,貢獻良多。抗戰期間調服軍職,致力於通信及運輸工作。大陸淪陷前夕,先生臨危受命,出長郵電司,攜帶交通重要檔卷遷台,並對台灣郵電發展有所規劃,功不可沒。本訪問稿分為兩部份,其一為先生服務電信界四十年親歷之見聞,其二為電信發展之資料,共約十三萬言,為電信方面之珍貴史料,誠值學者參考。(訪問/沈雲龍,紀錄/林泉)
(10)石覺先生訪問紀錄 632頁 1986年出版
石覺先生(1908-1987),字為開,廣西省人,為黃埔三期傑出將領。由東征、北伐起,親與國軍諸重大戰役,大部份時間任作戰部隊長及司令官,戰功彪炳。1943年底於贛中擊潰共軍,締造霍邱及滸灣兩次大捷;抗戰期間先後參加台兒莊會戰、棗宜會戰,及中原會戰,迭著戰績;1944年底,所部十三軍戰力堅強,獲第一優先換裝美械;1945年底率軍赴東北接收領土主權,鎮守熱河,迨東北不守,復先後受命保衛北平、上海兩大名城;1949年任舟山群島防衛司令官,締造登步大捷,後又負責轉移十餘萬舟山部隊至台灣;返台後復先後出任軍政要職。全書約三十萬言,詳述其一生重要經歷。有關重要戰役,先生另繪詳圖補充說明,為本書一項特色。(訪問/陳存恭,張力,紀錄/張力)
(11)張式綸先生訪問紀錄 平裝250元 344頁 1986年出版
張式綸先生(1901- ),字雪涵,遼陽省人,富有黨務及地方政務之經驗。1924年即由基層步入仕途,嗣以兩次隨奉軍入關結識東北軍政,乃嶄露頭角,臨民行政,後因「察省事件」不肯附逆而結束華北從政階段。1936年冬轉赴陝西,歷任扶風、華陰、寶雞等縣縣長,從事戰時行政達十年之久。抗戰勝利奉職還鄉,出任遼寧、遼北兩省民政廳長,一次代理省主席,上為國家接收領土主權,下為家鄉父老服務,迨戡亂局勢逆轉,由東北撤退來台而結束東北從政階段。來台後先後從事黨務、財務及戰地政務等工作。本書除訪問其一生政治、黨務經歷,細予紀錄之外,並選錄先生文集中與近代史事(特別是縣制)有關者十五篇,以備研究參考。(訪問/陳存恭,紀錄/官曼莉)
(12)董文琦先生訪問紀錄 平裝250元 312頁 1986年出版
董文琦先生(1901- ),字潔忱,吉林雙城人。日本名古屋高等工業學校土木科畢業。歷任吉林巿政處工務科長、揚子江水利委員會工程處長、東北水利特派員、東北水利總局長、瀋陽巿長、行政院政務委員、國家建設研究委員會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先生投身水利事業,負責河川整治與防洪工程,貢獻厥偉。抗戰勝利,俄軍盤踞東北,翼護中共擴張,先生冒險前往接收瀋陽巿政。來台後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及顧問凡二十二年,統籌策劃重大財經建設,致力台灣經濟建設。本書歷數先生建設東北、開發水利、擔任瀋陽巿長以及來台後參與經濟建設的重要事蹟。(訪問/張玉法,沈松僑,紀錄/沈松僑)
(13)劉景山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170元 平裝120元 137頁 1987年出版
劉景山先生(1885- ),字竹君,河北滄縣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入北洋大學習礦冶,次年留學美國賓州大學習交通,獲經濟碩士。返國後執教於天津工業專門學校。1913年,任交通部統一鐵路會計委員會委員。1921年赴哈爾濱任中東路會辦。後轉任中國銀行總稽核,再長路政司長迄十七年,致力於全國交通之發展與經營。1930年任國民政府鐵道部顧問。1933年主持經濟委員會西北辦事處,開發西北。1935年任中國建設銀行公司協理,戮力吸收外資興築主權。抗戰初,促成滇緬等鐵路借款合同。1940年與美國工業家訂立「中美樹膠公司」、「中美汽車公司」合同。來台後,主持「中國手工業中心」,為台省手工業闢一坦途。本書記述其一生對我國交通,特別是鐵路建設之貢獻,足供治交通史者之參考。(訪問/沈雲龍,紀錄/陳存恭)
(14)白瑜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250元 平裝200元 231頁 1987年出版
白瑜先生(1898- ),字上之,湖南華容人。1915年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1919年,參加驅逐張敬堯之罷學運動;1920年入國民黨;1925年留學莫斯科中山大學。1934年於倫敦政經學院與美國密西根大學進修。歷任經濟處副處長、經濟部專門委員、中央訓練團課務組組長,吳淞中國公學、國立上海商學院、國立暨南大學及國立中央大學教授。1948年當選立法委員,來台後,提倡「農業企業化」主張,曾引發軒然大波。1959年任國立政治大學教授。本書談述湖南五四運動、驅張運動、毛澤東的性格及發跡、留俄期間對俄國的觀察。(訪問/郭廷以,張朋園,紀錄/馬天綱,陳三井)
(15)郭廷以先生訪問紀錄 平裝200元 315頁 1987年出版
郭廷以先生(1904-1975),河南省舞陽縣人。東南大學文理科歷史系畢業,早年執教於清華大學、河南大學、中央政治學校、中央大學。來台後任教於台灣大學、師範大學,1955年起出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任及首任所長,1969年赴美,先後於夏威夷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等校講學研究。先生之中英文著作包括專書二十三種、論文三十二篇、短文十九篇,另編纂及校訂史料七十種。本紀錄為1964年3月至1969年8月所作之十五次口述訪問整理而成,書中先生暢談幼年生活、學校教育,與任教各大學之經歷。(訪問/張朋園,陳三井,陳存恭,林泉,紀錄/陳三井,陳存恭)
(16)袁同疇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250元 平裝200元 269頁 1988年出版
袁同疇先生(1901-1986),湖南省汝城人,復旦大學畢業,曾赴日留學年餘。青年時代,先生在上海及南洋等地撰文鼓吹新思想。北伐以前,任職黃埔軍校。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歷任湖南省、內政部、考試院等黨政要職。抗戰軍興,重參戎行,經歷多項軍中要職,尤以主辦退役軍官十餘萬人之轉業,貢獻最著。勝利後當選為汝城縣國大代表。來台之初,曾代表國防接收日本賠償物資,旋任職於國營事業機構,本紀錄訪談內容以先生早歲求學經過及抗戰前從政經歷為主;並選錄先生遺著《往事如煙八十年》中之相關文章十一篇,以廣流傳。(訪問/張朋園,陳三井,馬天綱,紀錄/陳三井)
(17)勞聲寰先生訪問紀錄 平裝200元 249頁 1988年出版
勞聲寰先生(1905- ),原籍廣東,廣西都安人。先後畢業於中央陸軍軍官學第六期、軍官教育總隊、中央航空學校陸空聯絡訓練班。歷任排、連、營、團、師長,空軍入伍生隊長,總隊長,驅逐總隊長,空軍特務第六團團長兼飛行基地陸戰指揮官等職,來台之後遷國防部參議,總政治部高參,軍友社軍眷服務處副處長、處長,聯勤軍眷管理處處長;1962年退役,為國家服務四十餘年,貢獻良多。本書為訪問先生紀錄,並附先生親撰補充資料,應為國軍幹部的珍貴史料。(訪問/黃嘉謨,陳存恭,紀錄/陳存恭)
(18)盛文先生訪問紀錄 176頁 1988年出版
盛文將軍(1906-1971),字國輝,湖南省長沙人。十八歲入北京大學,十九歲參加國民黨。二年後投筆從戎,黃埔六期及陸大十期畢業。歷任軍事幹部,1940年為三十四集團軍參謀長,1942年受命西北第八戰區剿共前敵總指揮,1943年任西安警備司令。抗戰勝利後當選國民大會代表。1946年任胡宗南鄭州綏靖公署參謀長。本書大部分談話皆與胡宗南駐守西北有關,尤其敘述1947年國軍之進攻延安,1948年瓦子街之役,頗為詳盡,有深入之分析及見解。(訪問/張朋園,林泉,張俊宏,紀錄/張俊宏)
(19)於達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200元 平裝150元 136頁 1989年出版
於達將軍(1893-1985)字憑遠,浙江黃岩人。保定軍校第三期、陸軍大學九期畢業。歷任第一師各級幹部,為胡宗南手下得將領。抗戰前參與西北地區剿共戰役。抗戰以後,歷任蔣委員長待從室組長,第三十四集團軍副總司令等職。本書述其早年經歷,特別是圍剿中共是其主要部分,可謂之為第一師在西北與共產黨軍隊作戰的紀錄。(訪問/張朋園,林泉,張俊宏,紀錄/張俊宏)
(20)鄧家彥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250元 平裝200元 192頁 1990年出版
鄧家彥先生(1883-1966),廣西桂林人。日本明治大學畢業,早年參加同盟會,任司法部長、四川支部長。辛亥革命任臨時參議員,因反袁世凱下獄六月。民國十年任中國國民黨廣州特別辦事處宣傳部長,廣西支部長,1922年派赴德國工作,1924年當選第一屆候補中央委員,1927年隨李濟深回粵清黨。1934年任國民政府委員,1939年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國防部最高委員常務委員。1949年獲美國林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2年任中央評議員、總統府國策顧問。(訪問/郭廷以,王聿均,劉鳳翰,謝文孫,紀錄/謝文孫,劉鳳翰)
(21)鄭天杰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300元 平裝250元 352頁 1990年出版
鄭天杰將軍(1912-1994),福建林森人,1931年畢業於馬尾海校。抗戰時,親與長江布雷之艱危工作。勝利後,任靈甫艦艦長,旋長汾陽艦。1951年後負責海軍教育及駐美武官;最後調總統府參軍以迄退役。本書於我國海軍在抗戰時之作戰情形,並外人對「閩系」一詞之誤解,有正確而詳盡之敘述。(訪問/陸寶千,紀錄/官曼莉)
(22)劉航琛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280元 平裝230元 296頁 1990年出版
劉航琛先生(1897-1975),四川瀘州人,北京大學經濟系畢業。早年入幕劉湘,參與密勿,主財政大計。劉湘死後,轉任中央政府職務。大陸變色之際,任閻錫山內閣之經濟部長。在台被控貪污,纏訟經年。本書有兩大特色:其一,國民政府權力伸入四川之前,劉氏穿梭於南京、重慶之間,對劉湘與國府之關係,敘之甚詳;其二,劉氏本人與國府的一場官司內涵,頗能反映1949年前後之政局一斑。(訪問/沈雲龍,張朋園,劉鳳翰,紀錄/張朋園,劉鳳翰)
(23)杭立武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250元 平裝200元 152頁 1990年出版
杭立武先生(1904-1991),安徽滁縣人。1923年畢業於金陵大學,1929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博士學位。歸國後受聘為中央大學政治系教授兼系主任。1931年轉任中英庚款董事會總幹事達十數年。其間並創立中國政治學會及中英文協會。抗戰期間任國民參政會參議員、美國聯合援華會會長。1944年任教育部常務次長。兩年後調政務次長。1949年出長教育部。任內並曾負責搬運故宮文物來台工作。1956年至1972年間,歷任駐泰國、寮國、菲律賓及希臘大使。1975年任亞洲反共聯盟秘書長。1979年創立中國人權協會。先生為人熱誠、處事練達。六十餘年來,在教育、文化、外交、方面貢獻卓著。(訪問/王萍,紀錄/官曼莉)
(24)魏火曜先生訪問紀錄 平裝200元 165頁 1990年出版
隨著歷史之進入近代,中國人的健康環境和醫療條件也有很大的變化。中央研究院院士魏火曜先生(1908-1995)早年習醫東瀛,專攻兒科,二次大戰期間執業台灣、大陸、日本等地;戰後主導台大醫院及醫學院之轉型,畢生閱歷為近代醫療在台發展之最佳佐證。本書為史學和醫學雙方學者合作訪問魏先生之記錄,敘事詳盡,並附珍貴舊照多幀。(訪問/熊秉真,江東亮,紀錄/鄭麗榕)
(25)齊世英先生訪問紀錄 平裝350元 428頁 1990年出版
齊世英先生(1899-1987),字鐵生,遼寧鐵嶺人。1916年卒業於天津新學書院,負笈日本京都大哲學科,及德國海德堡哲經系。1925年學成歸國,佐郭松齡籌辦同澤中學。是年冬參預「回師奉天」之役,事敗,蟄居新民屯日領館,倖脫險走扶桑。次年返國,加入國民黨,復赴日人入步兵習軍事,間曾為中日外交奔走。1929年奉返國,應陳立夫之邀任中央政治委員會秘書,嗣遷委員,主持東北黨務,並兼第六屆中執委、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創辦中山中學,及《時與潮》雜誌,行憲後膺選立法委員。大陸變色前輾轉來台,由於堅持民主理念,參與民主運動,見忤於當道。本書紀述先生來台前經歷甚詳,允為珍貴史料。(訪問/沈雲龍,林泉,林忠勝,紀錄/林忠勝)
(26)楊文達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250元 平裝200元 162頁 1991年出版
楊文達先生(1904- )出身協和醫科,素有致力公衛事業之志,長於烽火連綿的時代,毅然置身軍旅,與其師長劉瑞恆、林可勝等諸先生,以其精湛的專業訓練,開始為中國的醫療衛生近代化做起步的工作,此工作隨著歷史的轉折,由華北而滬上.由武漢而西南,又經內戰而至台灣。本書為口述歷史叢書中論中國近代醫療事業的第二冊,意欲透過楊先生之經歷一窺戰時軍醫與戰後衛生事業之拓展,並間及國民政府對醫療事務之政策及醫療衛生近代化等問題。(訪問/熊秉真,紀錄/鄭麗榕)
(27)丁治磐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270元 平裝220元 211頁 1991年出版
丁治磐將軍(1894-1988),江蘇東海人,清末受完整古文教育,詩賦古文書法皆有根基。民初畢業於江蘇講武堂、江蘇軍官教育團、陸軍大學第十二期。初任職江蘇第六十七混成旅,後任直魯聯軍徐源泉部隊團、旅長及參謀長。北伐成功隨徐加入國民革民軍,參加中原大戰與洪湖剿共。抗戰軍興,任陸軍第四十一師,參加京滬、武漢(大別山)、第一次長沙等會戰;1942年升陸軍第二十六軍軍長,為軍事委員會直轄部隊,奔戰於第三、九戰區。勝利時先在衡陽受降,後任青島警備司令。1948年調江蘇省主席,來台後聘為國策顧問。將軍允文允武,教民有術、治軍有方。接受訪問時有問必答,且多揉合在敘文之中,是一不可多得的訪問紀錄。(訪問/劉鳳翰,張力,紀錄/毛金陵)
(28)龍繩武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250元 平裝200元 136頁 1991年出版
龍繩武先生(1905- )是龍雲的長子,自幼追隨其父左右,法國留學歸來,出任軍職,官拜少將師長,周旋於昆明政治圈中,對雲南政局了解甚深,於龍雲與中央政府的關係,有其個人的見解,龍先生侃侃而談,本書一字不易地直錄,是一份研究民國時期不可或缺的資料。(訪問/張朋園,紀錄/鄭麗榕)
(29)金開英先生訪問紀錄 平裝220 190頁 1991年出版
金開英先生(1902- ),浙江吳興人,清光緒二十八年生。清華學校畢業後,留學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皆習化工。歸國後,任職地質調查所。抗戰時,先主持植物油提煉輕廠,其後負責玉門油礦之煉油工作。日本投降後,先生奉命接管日人在東北及台灣所遺煉油設備。其後服務中國石油公司,台灣之石油工業,由先生一手創立。自公職退休後,仍致力於工程服務。(訪問/陸寶千,紀錄/黃銘明)
(30)劉安祺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 540頁 1991年出版
陸軍一級上將劉安祺將軍(1903-1995),字壽如,山東嶧縣人,黃埔三期畢業。歷經東征、北伐以至「一二八」、剿共、討逆諸役。抗戰期間曾隸胡宗南部,並曾任青年軍軍長。勝利後參與東北戰事,1948年夏任十一綏靖區司令官兼行政長,主持青島撤退成功;繼赴瓊、穗作戰,掩護廣州撤退。來台後歷任中部防守區司令、澎防部司令,並創建預訓制度。八二三砲戰後受命出任金防部司令官,後任國防研究院副主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及中信局理事主席,1982年回任戰略顧問迄今。本書述其八十餘年之經歷見聞,允為珍貴史料。其部屬袍澤並口述相關經歷,以為補充。(訪問/張玉法,陳存恭,紀錄/黃銘明)
(31)黎玉璽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350元 338頁 1991年出版
黎玉璽先生(1914- ),字薪傳,四川達縣人。電雷學校第一期畢業,曾赴德國受訓。抗戰初期任魚雷快艇艇長,於長江中、下游抗擊日軍侵略,1944年赴美接艦參戰,返國後率永泰艦巡戈渤海遼東一帶,屢建奇功。接長太康艦期間,除賡續作戰任務,並任蔣總統下野時之座艦。政府遷台前後,任第二艦隊司令,率同所屬艦艇撤退人員物資。1950年代,指揮台山列島海戰,獲得全勝;又於八二三金門會戰,臨陣督導海戰及運補金門事宜,奠定勝利基礎,積功升任海軍總司令。其後歷任國防部參謀總長、總統府參軍長、駐土耳其大使、全國體協理事長等要職,現為總府戰略顧問。本訪問紀錄主要參考先生當時之日記與往事之追記,補以口頭訪問所得;除可視為民國海軍發展史料之一,亦有助於瞭解遷台以來我國軍事外交措施之演變。(訪問,紀錄/張力)
(32)丁廷楣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300元 200頁 1991年出版
丁廷楣先生(1906-1993),江蘇泰縣人,為黃橋望族,本院前總幹事丁文江族叔。上海復旦大學畢業,創辦黃橋中學,為國育才,此校至今乃在。曾留學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戰時與丁文浩(文江胞弟)在滇越及滇緬地區作進口貿易及運輸公司,為國家輸入大批物資。勝利後將生意轉移到京滬江浙湘鄂地區,1949年來台,仍從頭作起,經營進口貿易。(訪問/劉鳳翰,紀錄/劉海若)
(33)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口述歷史訪問紀錄
215頁 精裝350元 平裝300元 1992年出版
在光復後台灣地區的發展經驗中,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具有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農復會在遷台初期,就協助政府推動土地改革。士地改革的完成,有助於農業生產力的提昇,也帶來了穩定的農村社會秩序,奠定了台灣農村復興的基礎。1950及1960年代農業與農村的復興,則又促進了1960年代中期以後工業化的進展。在光復後「台灣經驗」的發展過程中,中國農村興聯合委員會所推動的各項工作,發揮了重大的影響,貢獻良多。本書係對當年參與農復會工作的人員,進行口述歷史訪問工作,所整理而成的實錄。全書內容對於土地改革、農會改組、農業技術創新等史實,均有詳實的記錄,是研究當代農業發展史之重要參考資料。(訪問,紀錄/黃俊傑)
(34)張法乾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250元 平裝200元 122頁 1992年出版
張法乾先生(1911- )貴州安順人,日本士官學校出身。曾任軍中基層幹部,官至九十四軍參謀長、貴州省保安司令部參謀長兼副司令等職。歷經抗戰剿共等戰役,對南京之戰守、勝利接收、雲貴政局、散兵游勇等,親與其事,尤其對何應欽、谷正倫等與蔣中正的關係,觀察入微,敘述詳盡,讀來引人入勝。(訪問/張朋園,紀錄/鄭麗榕)
(35)鍾伯毅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300元 平裝250元 172頁 1992年出版
鍾伯毅先生(1880-1962),湖南藍山人,清湖南諮議局駐會議員。民國元年當選眾議院議員,赴京出席首屆國會。1917年參加廣州護法非常國會,1920年促成吳佩孚衡陽撤兵,1921年出任湖南省(省長趙恆惕)財政廳長,襄贊聯省自治,制訂省憲法。後出席段祺瑞召開之善後會議,1934年以湖南省主席何鍵私人代表,駐廬山與蔣委員長中正聯絡。旋任禁煙委員會委員,安徽、四川等省禁煙特派員。1946年任首屆制憲國大代表,1949年來台,篤信佛教。(訪問/郭廷以,沈雲龍,紀錄/謝文孫,劉鳳翰)
(36)阮維周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300元 平裝250元 148頁 1992年出版
阮維周先生(1912- ),安徽滁縣人。1935年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1945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為我國礦物合成研究之第一人。來台以後,歷任台大地質系主任、理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總幹事,1976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代表國家出席多次國際性學術會議,並獲多項殊榮,著作達九十四種,對地質科學之各分門如礦物合成、礦床學、區域地質學等有重要貢獻。現任中央研究院評議員及多項國際專業學術會社之主任委員,仍致力學術工作之推動。(訪問/楊翠華,紀錄/楊明哲,萬麗鵑)
(37)馬超俊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300元 平裝250元 222頁 1992年出版
馬超俊(1886-1977),廣東台山人。曾在舊金山庇利魯魯機器造船廠工作,後入日本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系,加入同盟會,參加鎮南關、黃花岡諸役。武昌首義,曾率華僑敢死隊守漢陽兵工廠。後負責全國工運。1924年中國國民黨改組,先在上海組孫文主義學會,後赴北京參加「西山會議」。1928年後,歷任廣東省建設廳、中央黨部訓練部副部長、立法委員、南京巿長、國民政府委員。抗戰時任社會部副部長、中央黨部組織部副部長。勝利後復任南京巿長,調中央農工部長。來台後任中央黨部紀律委員會主任委員。(訪問/郭廷以,王聿均,紀錄/劉鳳翰)
(38)潘宗武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400元 平裝350元 328頁 1992年出版
潘宗武先生(1911- ),廣西鍾山縣人。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畢業後,歷任廣州培桂中學教務主任兼代校長職務、廣西學生軍政治指導員、廣西綏靖公署政治部股長、廣西賀縣、南丹、平南、蒼梧等縣縣長、廣西地方行政幹部訓練團區縣訓練指導處處長等職。行憲後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至1991年年底退休。近年從事世界廣西同鄉聯誼會活動,並致力《廣西文獻》編撰工作,貢獻良多。(訪問/黃嘉謨,朱浤源,紀錄/丁素湘,鄭麗榕)
(39)黃通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450元 平裝400元 512頁 1992年出版
黃通先生(1907- ),江蘇海門人。中央軍官學校第七期畢業。歷由基層軍官而至師政訓主任、軍管區科長等。一度代理貴州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抗戰勝利前夕,受命為三民主義青年團南京支團書記。其後被選任南京巿參議員、立法委員。在立法院中任黨部書記長,並兼革命實踐研究院副主任、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副秘書長、中央委員會副秘書長等。退休後,受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訪問/陸寶千,紀錄/鄭麗榕)
(40)賈馥茗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350元 平裝300元 226頁 1992年出版
賈馥茗女士(1926- ),河北青縣人。青年時代歷經戰亂,艱辛備嚐。賈女士以無比毅力完成學業。1950年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續攻教育研究所碩士。不數年赴美深造,獲洛杉磯加州大學博士學位。歸國執教於母校,同時潛心研究教育,發表論文,其學術造詣深得學界之肯定。歷任師大教授、教育研究所主任。1972年榮獲總統提名為考試委員,任職十八年。目前仍在師大兼教,並計劃繼續從事研究著述。(訪問/王萍,紀錄/洪慧麗,蔡說麗)
(41)吳修齊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400元 332頁 1992年出版
吳修齊先生(1913- ),台灣台南人,出身於台南縣北門地區窮苦農家。小學畢業後外出謀職,入府城北門同鄉侯雨利新復興布行當學徒,表現優異,頗得東家重用。後與其弟吳尊賢等自組新和興布行,在中日戰爭前期及光復後迄1949年間,經營十分成功。1955年與吳三連、侯雨利、吳尊賢等人共組台南紡織,由商而工,奠定日後「台南幫」企業集團之堅實基礎。目前擔任台南紡織、統一企業、太子建設三公司之董事長。自吳三連、侯雨利謝世後,吳修齊已成為台南幫之大老。本書係其一生參與工商活動之紀錄,亦台灣近四十餘年經濟發展之部份軌跡。(訪問/謝國興,紀錄/蔡淑瑄,陳南之)
(42)林衡道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300元 平裝250元 136頁 1992年出版
板橋林家為台灣第一大家族,並以其鉅富,而使「台灣林」名聞中外。林衡道先生(1915- ),即板橋林家族人,畢業於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經濟系。光復後先後擔任國民黨台灣省黨部委員及省文獻會委員,並在文獻會主委任內退休。先生學識閎博,鑽研台灣古蹟及文獻數十年如一日,曾任教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目前仍在每年冬夏令舉行的台灣史蹟流研究會中授課。今日台灣史研究風氣之盛,先生實具開創之功。(訪問/陳三井,許雪姬,紀錄/楊明哲)
(43)蔣碩傑先生訪問紀錄元 平裝250元 206頁 1992年出版
蔣碩傑先生(1918-1993),湖北應城人。英國倫敦大學政經學院經濟學士、哲學博士及科學博士。曾任北京大學、台灣大學教授,國際貨幣基金研究員,美國羅哲斯特大學及康乃爾大學教授。1958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訪問/陳慈玉,莫寄屏,紀錄/陳南之,蔡淑瑄,潘淑芬)
(44)尹國祥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300元 平裝250元 142頁 1993年出版
尹國祥先生(1910- ),河北省唐縣人。讀高級小學時,曾到北平糧店作學徒,後入保定崇真中學讀法文,並信奉天主教,且參加中國國民黨,做地下工作。1929年入北平黃寺河北軍事政治學校第二期,校長為河北省政府主席商震,從此與商震建立關係,任排連長,參加長城戰役。1935年考入陸軍大學第十三期,抗戰開始,回陸軍第卅二軍,以商震參謀參加平漢北段作戰。徐州會戰時守蕭縣,再轉戰江西瑞昌、德安,曾參加第一次長沙大捷。1940年隨商任軍事委員會少將高參,後轉銓敘廳第二處副處長。1943年赴印度藍姆家美國戰術學校受訓。抗戰勝利,赴法國參謀大學受訓,回國後任職總統府第三局。1949年來台,先籌辦海軍參謀大學,又出任南防部參謀長,受訓於實踐學社與國防大學,出任陸軍第八十四師師長,繼任陸軍總司令部副參謀長。1957年任駐法武官。1960年返國出任聯合作戰委員會委員。1968年退役,即從事天主教主教團與世界宗教徒協會等工作。(訪問/劉鳳翰,紀錄/劉海若)
(45)傅秉常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300元 平裝250元 158頁 1993年出版
傅秉常(1896-1965),廣東南海人。香港大學畢業。初任職上海滬杭鐵路局,半年後,轉任伍廷芳先生秘書,受其影響而步入外交生涯。廣州護法軍政府時期,及非常大總統時期,均追隨孫中山參與機要,主持交涉。國民政府奠都南京,任首屆立法委員,於民法、海商法及「五五」憲草之草擬修訂,貢獻極大。抗戰期間,蔣中正先生兼長外交部,先生任次長,實際負責部務。1942年奉使蘇俄,擔任大使,及中蘇斷交,方下旗離俄,息影巴黎。1957年應邀返國,擔任國策顧問,旋任司法院副院長。著有《最新六法全書》。(校閱/郭廷以,訪問/沈雲龍,紀錄/謝文孫)
(46)萬耀煌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500元 平裝450元 569頁 1993年出版
萬耀煌先生(1891-1977),湖北黃岡人。十七歲肄業兩湖師範附小時投筆從戎,嗣先後考入湖北陸軍小學、陸軍第三中學、陸軍兵官學堂(民國後改名保定軍官學校)、陸軍大學,接受完整的新式軍事教育。求學期間參加日知會、同盟會、國民黨,參與辛亥革命、反袁運動、荊襄自主之役。畢業後參與湘省援鄂自治之役,任駐湘鄂軍參謀長,助夏斗寅整頓軍隊。1926年之後參加北伐、討逆、剿共、抗日戰役,由副師長、師長、軍長、軍團長積功至上將。抗戰期間轉任陸軍大學、中央軍官學校教育長,勝利後出任湖北省主席,調中央訓練團教育長,來台後主持革命實踐研究院。其一生經歷胥與大局動盪有關。(校閱/郭廷以,訪問/沈雲龍,紀錄/賈廷詩,夏沛然,周道瞻,陳存恭)
(47)周美玉先生訪問紀錄 158頁 1993年出版
周美玉教授(1910- )是中國軍護的先驅開拓者,也是中國女性獲授少將軍階的第一人。周女士一生以慈悲濟世為懷,最先參加晏陽初的鄉村建設工作,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即追隨林可勝等醫學界先進,投身軍旅,以救死扶傷為職志。戰後繼續在軍中服務,奠定我國軍中護理的專業精神,堪稱中國的南丁格爾。(訪問/張朋園,紀錄/羅久蓉)
(48)趙正楷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300元 212頁 1993年出版
趙正楷先生(1902- ),字法真,山西省崞縣人。1925年畢業於山西大學法科,先後供職山西省政府村政處、公報館、人民公營事業董事處。抗戰時轉任甘肅水泥公司業務主任。戰後為淄博煤礦公司營運課長。後隨公司來台,出任新竹煤礦公司總務主任、台鹼公司董事會秘書、安順廠副廠長。對地方行政及經建事業獻替良多。(訪問/陳存恭,紀錄/陳美惠)
(49)民營唐榮公司相關人物訪問紀錄(1940-1962) 精裝400元 320頁 1993年出版
今省營唐榮發軔1940年創立的唐榮鐵工所,光復後易名為唐榮鐵工廠,到1948年日產鋼鐵二百噸,終於在台灣鋼鐵界中揚名。1949年雖一度經營困難,然在政府支助下度過難關。1955年、1957年該廠兩度增資,並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此後由於進行多角化經營,且購置許多預備建廠之土地,遂使資金周轉不靈,導致以高利向民間及公家貸款。惟因擴張太快,資金緊絀,在向台銀貸款未果後,導致債權人擠兌,營運頓挫,這間擁有四千多員工,曾經執鋼鐵業牛耳的「唐榮」終於在1962年2月改組為新公司,由省府接管。本書紀錄了唐榮鐵工所創始人唐傳宗及其家族、友人、員工對唐榮廠自初創到變成省營期間的經過情形。透過這些人的回憶,不僅可以了解民營唐榮公司的始末、唐傳宗經營企業的理念,還可以明瞭當時政府對民營企業的政策。(訪問/許雪姬,紀錄/官曼莉,林世青,蔡說麗)
(50)任以都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300元 209頁 1993年出版
任以都教授(1921- )為「五四」名宿任鴻雋、陳衡哲夫婦長女。幼年生長北平,抗戰期間負笈美國,獲Radcliffe College博士學位。茲後長期任教於賓州州立大學,專治中國近代社會經濟史,著作等身,卓然有成。治學之餘,復獨力創設賓大東亞學系,慘澹經營,作育英才,蔚為美國學界中國研究之一大後勁。任教授以家庭淵源,於胡適、丁文江、趙元任等「五四」人物親侍几筵,過從甚密。展讀斯編,追撫往賢,於任教授所述微端末節之間,或可想見斯時中國高級知識分子之風範典型焉。(訪問/張朋園,楊翠華,沈松僑,紀錄/潘光哲)
(51)劉真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450元 平裝400元 344頁 1993年出版
劉真先生(1913- ),字白如,1913年生於安徽鳳台。安徽大學畢業後赴日留學,「七七事變」爆發,立即回國投身抗戰行列,並擔任陳誠侍從秘書。其後歷任立法委員、師範大學校長、台灣省教育廳長、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以及任職國家安全會議長達二十四年,其一生經歷與黨、政、軍、文化、教育密不可分。(訪問/胡國台,紀錄/郭瑋瑋)
(52)走過兩個時代的台灣職業婦女訪問紀錄 平裝300元 293頁 1994年出版
十九世紀末期,台灣的婦女開始轉型,從解纏、受教育到就業,不斷的脫胎換骨,她們的角色變得多元,活動空間也不再限於家庭。在各行各業工作的婦女尤其令人矚目,她們走入一向以男性為中心的職業巿場,與男性或共創事業、或分庭抗禮,表現獨立自主乃至權威的一面。在追求自我實現的同時,她們也為各行各業貢獻良多。本書訪問的七位職業婦女尹喜妹、邱鴛鴦、林莊季春、林蔡素女、林蔡娩、陳石滿和陳愛珠,便是最好的例證;更重要的是,她們曾歷經兩個不同的政權和相異的社會結構,使她們的就業過程饒富歷史意義。本書記錄她們的就業過程,也對她們的家世背景、求學經過和家庭生活做了筆錄,這不僅是研究台灣職業婦女的重要資料,且是近一世紀台灣婦女的部份生活史。(訪問/游鑑明,紀錄/吳美慧,張茂霖,黃銘明、蔡說麗)
(53)羅友倫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450元 377頁 1994年出版
羅友倫(1912-1994),廣東梅縣人,黃埔軍校第七期畢業,曾於陸軍大學、國防大學、美國陸軍指揮參謀大學深造。歷任排、連、營、團、師、軍長,陸軍軍官學校校長,憲兵司令,海軍陸戰隊司令,國防部參謀次長,副參謀總長,軍團司令,陸軍作戰發展司令,陸軍訓練作戰發展司令,陸軍副總司令,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任,聯勤總司令,駐薩爾瓦多共和國大使,總統府國策顧問等職。(訪問/朱浤源,張瑞德,紀錄/蔡說麗,潘光哲)
(54)高雄巿二二八相關人物訪問紀錄<全三册> 一套1000元 合計1361頁 1995年出版
本書係由高雄巿政府委託本所執行的訪問計劃,其目的為發掘並保存二二八事件相關史料。全書共六十萬字,一百九十三篇,依發生時間、發生地點與職業性質分成三冊。第一冊共六十一篇,分成要塞司令部、巿政府、火車站、高雄中學等單元;第二冊計八十篇,包括左營煉油廠、高雄監獄、警察、路途遇難、自宅受難、槍決、出獄後亡故,及卒於牢獄、失蹤等部份;第三冊共五十篇,包含被捕、受傷、證人、外地傷亡等單元。書中除訪談所得資料及相片外,並佐以當時的報紙《國聲報》、《民報》、警備總部、大溪檔案、高等法院等相對資料,希望能在政府的官方資料與受訪者的說辭間做一個對照,更有助於瞭解事情的真相。可說是目前為止,所有討論區域性二二八相關事件中,徵集資料最完整、也最豐富的一套書。(訪問/許雪姬,方惠芳,紀錄/吳美慧,曾金蘭,丘慧君,林世青,蔡說麗)
(55)藍敏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450元 222頁 1995年出版
藍敏女士(1921- ),生於屏東郡里港庄二二三番地(今屏東縣里港鄉玉田村玉田路四十八號),為藍鼎元之九代孫。父藍高川為日據時期之名人,與林熊徵、辜顯榮同受明治、大正、昭和天皇之敘勳。1939年畢業於台北州立台北第一高等女學校,後赴日本東京女子大學外文系就讀;未幾,父逝,在台處理父喪完竣,轉赴上海,先後於聖約翰大學攻讀政治系、金陵大學修國際法。抗戰時,曾為盟軍登陸台灣一事,冒生命危險,自閩徒步入贛,向中美合作所主任戴笠先生建言,並為戴笠先生攜發報機回台。回台不久,因其兄藍家精戰犯一事再赴南京,並與徐永昌先生次子元德結褵。光復後,先後投資過台灣貿易公司、金山農場,並一度取得可口可樂公司的台灣代理權。藍女士一生多采多姿,智慧與風範流露於其人生各階段,其不為困阨所擊倒的個性,誠為堅強女性之典型。(訪問/許雪姬,紀錄/曾金蘭)
(56)女青年大隊訪問紀錄 精裝450元 平裝400元 541頁 1995年出版
女青年大隊成立於1949年3月,係大陸變色前,陸軍總司令孫立人將軍由上海、南京等地招募來台訓練之女性部隊,同年10月正式於屏東阿猴寮接受訓練。經嚴格軍事訓練後,翌年10月,改隸於國防部總政治部第七組,再接受兩個月「後期教育」(即政治教育)後,畢業並分發至台灣、金門等地六個防守區為官兵做政戰服務工作。本紀錄乃就當年女青年大隊之部份隊職官、教官、隊員所進行之訪問。(訪問/陳三井,朱浤源,吳美慧,紀錄/吳美慧)
(57)陳湄泉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300元 191頁 1996年出版
陳湄泉女士(1914- ),遼寧省北鎮縣人。內政部警官高等學校畢業,曾在首都警察廳、桂林警察局、鹽務總局服務,1945年任女青年軍訓導組副組長兼代組長。抗戰勝利後,以接收專員身分返鄉,受聘於中央警官學校東北分校及遼寧警察學校。1947年當選國大代表。來台後,獻身台灣女警的創建與推行警察公共係開創性工作。1971年自警界退休,1991年自國大代表任內退職。本書述其八十餘年之經歷見聞,尤以女警為主題,亦包括夫婿趙炳坤先生在抗戰期間對我國防空及恢復長江航運之貢獻。書中亦附錄陳女士之學生口述女警受訓經驗,以為補充。(訪問/許雪姬,沈懷玉,紀錄/曾金蘭)
(58)菲律賓華僑華人訪問紀錄 精裝400元 413頁 1996年出版
中國史不可少華僑華人史。華僑華人史的研究正風起雲湧。本書是菲律賓華僑華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受侵菲日軍的苛虐殘殺,及他們英勇抗日的篇章,也是他們在菲律賓從事文化教育、工商企業的辛苦實錄。傳記交織菲律賓及美國的歷史脈絡,反映著中國政治的左右分裂,及中國史學的統合精神。(訪問/張存武,朱浤源,潘露莉,紀錄/林淑慧)
(59)朱立民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300元 平裝250元 221頁 1996年出版
朱立民先生(1920-1995),祖籍江蘇省川沙縣。中央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英美文學碩士、博士,為台灣地區取得此類博士學位的第一人。曾任國立台灣大學外交系教授、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淡江大學西洋文學研究所教授、講座教授、副校長。先生一生致力英美文學之教學與研究,提倡比較文學,秉持教育理念,改革課程,培養師資,作育英才,成立學會,創辦刊物,主辦學術會議,於制度方面屢創新猷,影響既深且遠。因其對美國文學研究的大力倡導,而有「美國文學的播種者」之譽。晚年研究、講授莎士比亞,並有專書問世。本書經先生伉儷、主訪者多次仔細修訂,允為先生生平事蹟之忠實紀錄。(訪問/單德興,李有成,張力,紀錄/林世青)
(60)王微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300元 平裝250元 217頁 1996年出版
王微先生(1897-1979),浙江孝豐人。吳興中學畢業後,曾擔任小學教職及校長。1923年肄業於東南大學暑期學校。1926年任國民黨吳興縣黨務特派員。1927年5月轉任軍旅,參與龍潭戰役。1928年以後,追隨胡宗南左右,任書記官、秘書、機要室主任等職務,來台後以國防部技術研究室少將主任退休。本書談胡宗南駐守西北,封鎖延安通路,與共產黨作戰,自關中退走至四川,入西康,撤退來台,防守大陳,均有深入敘述及分析。對蔣中正、陳誠、閻錫山、戴笠等亦有所批評。(訪問/張朋園,林泉,張俊宏,紀錄/張俊宏)
(61)張知本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250元 平裝200元 105頁 1996年出版
張知本先生(1881-1976),字懷九,湖北省江陵縣人。兩湖書院肄業,日本法政大學畢業。歷任武昌官立法政學堂,私立法政學堂教職,同盟會湖北支部評議長,鄂都督府司法部長,國會議員,湖北法科大學、上海法政大學及北京朝陽大學校長,湖北省主席,國民黨中央黨部民眾運動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立法院憲法草案委員會副委員長,司法院秘書處秘書長,行政法院院長,國大代表,司法行政部長,總統府國策顧問,資政等職。本書所談,著重清末科舉、教育情形,武昌起義之背景,起義後之活動、派系與內幕,國民黨之分裂,主政湖北概況,以及畢生努力制訂憲法之滄桑,和主持司法行政之興革為主。(訪問/沈雲龍,紀錄/謝文孫,胡耀恆)
(62)汪崇屏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250元 平裝200元 125頁 1996年出版
汪崇屏先生(1889-1962),原名翰,河北省易縣人。北京大學肄業,在校期間,為北大學生會幹事部主席,領導北京學生運動。1922年,任北京大學校長室秘書,深得校長蔡元培器重,參加機要事務,負責與吳佩孚之聯絡工作。1924年以後,追隨吳佩孚左右,任吳部參政,並代理政務處長及駐北平代表等職。1946年當選國大代表。本書對於五四運動、吳佩孚一生事業成敗、北洋政局,以及當時政壇人物,均有詳盡之敘述。(校閱/郭廷以,王聿均,訪問/王聿均,紀錄/劉鳳翰)
(63)柯台山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350元 222頁 1997年出版
柯台山先生,1914年生,台灣嘉義人。少年時因不願受日本統治,於民國廿四年赴湖南長沙,先後在美國教會學校及民國大學就讀。此期間因持日本護照,為長沙警備司令部逮捕,繫獄十天。1939年畢業,至渝與張溥泉先生聯絡,初識朱家驊先生,並參加中訓團第五期,投入抗戰行列。後入台灣革命同盟,提供中央不少台灣相關資料。又進入台灣行政幹部訓練班受訓。1945年7月,在渝籌備成立台灣重建協會。抗戰勝利,中央派其協助台灣行政長官陳儀回台接收,因目睹滯留大陸台胞苦境,自願留下協助台胞返台。半年後回台,積極推展重建協會會務。後感於台灣國際處境艱難,於1950年赴美國喬治城大學進修國際法,為台灣問題發表言論。二年後回台,擔任省轄台北市府主任秘書及民政局長,並任院轄台北市首任民政局長,著重心理建設運動。1977年於行政院顧問任內退休。(訪問/許雪姬,紀錄/曾金蘭)
(64)莫紀彭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350元 平裝300元 211頁 1997年出版
莫紀彭先生(1891-1972),廣東東莞人。廣東東莞師範學校畢業。早歲奔走革命,參與中國同盟會南方支部,負責籌餉。躬歷廣州新軍、黃花岡及廣東光復諸役。民國成立,與劉師復等倡導安那其主義。1921年,襄佐陳炯明,掌函電筆札,並參與密勿。抗戰期間,任國民黨黨史會編輯處長。來台後息影政界,致力撰寫回憶之作。本書所談,以陳炯明之身世、個性、思想、交遊、事功,及孫陳破裂之來龍去脈為主,於民初歷史性之關鍵問題頗多見證。此外,附錄所列,均是親身經歷諸役,或熟識革命人物之追憶,披露了忠貞黨員獻身革命、捐獻經費等可歌可泣事功,這些見證,均為研究辛亥革命不可或缺之史料。另與劉師復所倡之安那其主義,是為研究民初無政府主義重要素材之一。(校閱/郭廷以,訪問/王聿均,紀錄/謝文孫)
(65)關德懋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250元 平裝200元 102頁 1997年出版
關德懋(1903-,),安徽六安人,同濟大學肄業,北伐後,曾追隨陳銘樞,擔任武漢衛戍司令部少校秘書、粵省府秘書。後赴德就讀德勒斯登高等工業學校,1934年八月返國,任教西北農專。因預警楊虎城將造反,於西安事變前返南京,追隨翁文灝,任職行政院科長、參議等職。期間,曾擔任德國萊希勞上將訪華隨從翻譯,對抗戰期間,德國軍事顧問團之頁獻、一億馬克借款、駐德大使人選等有深入剖析。1938年,接任同濟大學秘書長,協同校長趙士卿整頓校務。1940年八月,任駐德大使館一等秘書,對當時國際情勢及中德邦交有深刻見證。1942至1946年,任工礦調整處西安辦事處主任,負責搶運敵後物資及援助民營工業,同時兼管煤焦管理委員會西北分處。1946至1953年,任中紡公司購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參與中紡撤台復廠事宜,對其曲折經過,有詳細介紹。1955年啣命赴德,聯繫自由俄聯及安排德國議員訪華,1964年再度奉派赴德,致力於中德之復交,惜因國際情勢變化,未能成功。此外,由於家世淵源,對北洋政局亦頗多見證。(校閱/沈雲龍,訪問/沈雲龍,張朋園,紀錄/林能士)
(66)溫哈熊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300元 平裝250元 313頁 1997年出版
溫哈熊將軍(1923- ),廣東台山人,美國維吉尼亞軍校(Virginia Military Institute)1944年班砲科畢業,後任駐美軍事代表團侍從參謀,其間曾至美國陸軍指參大學受訓半年,並任我國駐聯合國軍事參謀團參謀。民國36年調任國防部長辦公室參謀,來台後歷任陸軍第67軍作戰處參謀、陸軍第67軍砲兵營副營長、榴砲118營營長、國防部連絡局副組長、組長、陸軍總司令部連絡室副主任、主任、陸軍第九師砲指部指揮官、國防部連絡局副局長、國防部部長辦公室副主任、駐美採購服務團軍資組組長、駐美採購服務團團長、聯勤總司令、總統府戰略顧問、總統府國策顧問等職。本書所述,以將軍之家世、經歷、交遊與事功為主,且因追隨蔣經國多年,故對蔣經國於國防部長及行政院副院長任內事蹟多有詳述。另對孫立人案、江南案、紐約刺蔣案、尹清楓案等,及我國對美軍事採購辛酸史,均有諸多見證和剖析,為研究台灣近代政治與軍事發展之重要史料之一。(訪問/劉鳳翰,紀錄/李郁青)
(67)劉承漢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500元 681頁 1997年出版
劉承漢先生(1901-1992),江蘇省東台縣人,1924年金陵大學商業專科畢業,旋以第一名考取甲等郵務員,開始踏入郵政界。1928年再考入東吳大學法律學院,攻比較法學。1932年擢升郵政總局法律秘書兼法規課主任,達十年之久,郵政法及郵政法規之起草,均出於先生一人之手。抗戰勝利後,派長甘寧青郵政,於發展西北郵務頗多獻替,另奉派出席於巴黎舉行之第十二屆萬國郵政聯盟大會。來台後歷任郵政總局副局長、代總局長,並兼任交通部參事,主持交通各業基本法之起草。先生服務中華郵政,歷時四十三年。本訪問紀錄內容,遠溯自1868年新郵誕生,以迄中華郵政撤退來台,舉凡有關重大問題,與夫先生及身親歷之見聞,以「從郵談往」為題,作詳盡之介紹與分析,誠為中華郵政史有系統之珍貴史料。(校閱/郭廷以,沈雲龍,訪問/沈雲龍,紀錄/林泉)
(68)池孟彬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300元 平裝250元 351頁 1998年出版
池孟彬先生(1918- ),字敬超,福建省林森縣人。1937年馬尾海軍學校第六期航海班畢業,先後分發永績艦、辰谿水雷製造所見習。期滿後派赴湖南沅江,擔任長江中游佈雷工作。1943年秋獲選為海軍赴英接艦官員,翌年11月抵英,在皇家海軍學院,槍砲、魚雷等專科學校接受為期四年的訓練,期間多次登臨英艦見習。1947年9月任靈甫艦槍砲官兼副長,自英駛艦回國,旋奉調左營海軍士兵學校教育處長。1954年初接任太康艦艦長,參與防衛大陳時之鯁門頭門海域作戰、台山列島作戰、協助大陳撤退等役。其後歷任海軍總部人事署署長、駐美大使館海軍武官、國防部連絡局局長、海軍指揮參謀大學校長、海軍軍官學校校長、國防部參謀本部次長、海軍副總司令等職。1976年軍職停役外調,歷任台灣航業公司總經理,陽明海運公司暨招商局總經理、董事長。1988年屆齡退休,仍兼海運發展協會理事長,1994年正式退休。先生在事業的各階段,無論軍職或航運界,均廉潔嚴正,盡忠職守,與人相處,亦和諧圓融。先生對其口述內容,力求翔實可信,不時提供相關資料照片,以為佐證。本冊訪問紀錄對於瞭解民國海軍史與台灣航運發展史,應有相當之參考價值。(訪問,紀錄/張力,曾金蘭)
(69)熊丸先生訪問紀錄 平裝250元 210頁 1998年出版
熊丸醫師(1916- ),四川省石砫縣人。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畢業,以成績優異,抗戰時曾任敘府同濟大學醫學院外科助教。1943年起擔任軍事委員會蔣中正委員長官邸醫官,至1975年蔣中正去世為止。曾獲頒四等雲麾、三等雲麾與二等景星等勳獎章。1948年起,先後擔任台灣省立台北醫學院副院長、院長、台北市立中興醫院院長、私立和平醫院院長等職務,醫界經歷長達二十餘年。其間並兼任私立台北醫學院教授十餘年,對於醫學教育貢獻良多。1981年起,應余紀忠先生之邀,擔任《中國時報》副董事長十餘年。又自1988年起,擔任台北圓山大飯店董事長至1998年止。本書所述,以先生之家世與教育、經歷、交遊和見聞為主,對於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大後方之民間生活、文化、校園政黨活動等,有生動的描述。另對兩位蔣總統官邸生活之情形,提供了諸多鮮為人的第一手證言,揭開蔣、宋、孔三個家族的神祕面紗,極具史料價值。(訪問/陳三井,紀錄/李郁青)
(70)劉象山先生訪問紀錄 平裝250元 270頁 1998年出版
劉象山先生1911年生於山西盂縣,幼從祖父及名師熟讀經書典籍,十三歲負笈滬濱,入上海大學英國文學系,並即加入中國國民黨,四年卒業北返。民國二十三年協助苗培成先生處理安徽黨務,此後二十餘年擔任地方及中央黨部幹部,民國四十九年榮任考試委員,又二十餘年仍兼任黨職,默默奉獻。本書忠實紀錄先生生平事跡,並附詩文四種,供學者參考。
(71)海軍人物訪問紀錄 第一輯 平裝400元 420頁 1998年出版
《海軍人物訪問紀錄》第一輯收李連墀、林鴻炳、何樹鐸、劉定邦、李長浩、王業鈞、李恆彰、段佑泰、何炳銳等九位海軍人士的訪問稿。綜合九人所述,其經歷從民國初年到民國七十年代。若僅就與海軍有關事蹟觀之,則包括了不同學校的教育訓練、在不同地區和不同對象的作戰、赴不同國家的留學經驗,以及不同時期的建軍努力,有助於我們從各個角度認識民國海軍的面貌。而各人海軍以外的生涯敘述,亦可為民國史的研究,增添珍貴的史料。(訪問/張力,吳守成,曾金蘭,紀錄/張力,曾金蘭)
(71)海軍人物訪問紀錄 第二輯 平裝250元 266頁 2002年出版
《海軍人物訪問紀錄》第二輯收錄陳在和、徐學海、馬順義三位先生訪問稿。三人不同時期就讀海軍學校經歷,呈現海軍軍官基礎教育的轉型。書中鉅細靡遺的海軍經歷敘述,舉凡國共之間的重要海戰,海軍在臺的建軍備戰作為,中外海軍之合作,均因受訪者的親身參與,而有第一手史料的價值。
(72)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
第一輯 400元 435頁 第二輯 400元 453頁 第三輯 400元 539頁 1999年出版
民國三十八年,戡亂戰局逆轉,政府撤退來台,基於安定政局考量實施戒嚴。戒嚴期間(1949-1987),尤其是五○年代至七○年代初期,為全面肅清反對勢力,曾賦予情治機關更大權力,可逕行逮捕左翼反對者與相關人士。他們或遭拘押或被判刑,此即一般所謂國民黨統治下的「白色恐怖」。本書訪問當時主要發生於台灣北部之案件的一百餘位受刑人、二十幾位家屬及十二位見證人。全書計九十五篇訪問紀錄,共六十餘萬字,分為三輯。第一輯三十一篇,是台灣省工作委員會所屬的台北市等十四個工作委員會及支部案。第二輯三十二篇,是省工委會所屬的學委會等十二個案。第三輯三十二篇,是外圍組織、台獨、吳聲達、蘇藝林、國防醫學院、四六事件及其他不相統屬的十四個個案。書中除訪談紀錄、圖片、書信外,並佐以當時《中央日報》、《華報》、《新生報》等報導。同時根據判決書及相關資料簡介各案,俾官方說法與受訪者自白並互對照。此外,卷首附有各獄所位置圖,有助讀者了解當時的場景。
(73)張希哲先生訪問紀錄 平裝200元 254頁 2000年出版
張希哲先生廣東陽江人,民國三十一年畢業於中央政治學校(國立政治大學前身)。曾任職於中央設計局,為廣東中山日報總主筆,廣州日報社長,廣東、廣州國民黨幹部及議會議員,中央宣傳部處長,來台後任教育部總務司長。民國三十九年遞補為立法委員,長期任教育、僑政、外交等委員會委員,故於有關事務知之甚稔,且盡忠職守,問政立法建樹殊多。任逢甲學院院長十年,充實教學研究師資設備,奠定了改制為大學之基礎。曾主持中印尼、中琉文經協會等民間社團,於國民外交、中外文化交流頗有助力。關注國家社會時局之演變,故訪問記錄中多有可觀可採者。
(74)都市計畫前輩人物訪問紀錄 平裝350元 311頁 2000年出版
《都市計畫前輩人物訪問紀錄》收高玉樹、王章清、劉永楙、張維一、張祖璿、李如南、辛晚教、黃南淵、林將財、張隆盛、林子瑜、莊南田、沈祖海、章民強等十四位都市計畫前輩、政府部門、學術界、民間企業人士的訪問稿。除各人的生涯敘述有助於了解時代背景外,都市計畫部分,從民國四、五十年代談起,乃至目前現況。涵蓋內容包括歐美日都市計畫理念的引進、聯合國顧問團的協助、新市鎮的本土實踐,都市計畫法的修訂,區域計畫、都市設計、都市更新、建築發展、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公共設施保留地等實務的推動,政策的建言與檢討,可為台灣都市計畫史提供珍貴史料。
(75)李承基先生訪問紀錄 平裝400元 407頁 2000年出版
李承基,1916年生,廣東香山縣石岐鎮人。1940年,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肄業期間,曾追隨潘序倫學習會計,在永安紗廠實習行政管理。畢業後,在其父親創辦的新新百貨公司接掌要職, 建立商品管理制度,創立奇美服裝廠,採多角化經營。抗戰期間,上海新新百貨公司仍有相當發展。大陸易手後,放棄家族企業,轉至香港另謀發展。1957年,移民澳洲,開創事業的第二春。本書所述不僅是個人生命史,也見證了北伐戰爭、一二八之役、八一三戰爭、八年敵偽統治、抗戰勝利後的國共內戰。因其家世背景,更提供了四○年代上海企業史、五○年代香港商業史,以及澳洲華僑史的珍貴史料。
(76)顧應昌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300元 平裝250元 215頁 2000年出版
顧應昌先生1918年出生,祖籍江蘇省嘉定縣。上海聖約翰大學會計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會計學碩士、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職華盛頓聯合國遠東委員會中國代表團,並曾任教密西根州立大學、密西根大學等。1968年榮獲中央研究院院士。先生於1960-1970年代擔任台灣經濟顧問,1980年代參與大陸經濟改革,對於海峽兩岸經濟發展卓有貢獻。
(77)九二一震災口述訪問紀錄 平裝900元 991頁 2001年出版
1999年9月21日的集集大地震,對台灣影響甚鉅。災變發生後,不論是死傷的搶救、災民的安置、公共工程復建、校園重建、產業復甦、住宅重建、土石流整治、古蹟修復,甚至生活重建、心靈重建,都考驗著台灣整體社會。在重建過程中,除了顯示政府重建的能力,民間社團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書經由口述訪問,除收集保存百年僅見的震災事實,並容納不同角度的評價。全書分上、下篇,上篇政府部門,包括重建委員會執行長、副執行長,受災或協助重建的縣市鄉鎮地方首長,共有37篇;下篇民間部門,以投入救災、重建的宗教團體、醫療機構、公益社團、建築專業團隊、社區文化工作者為主,計有35篇。全書紀錄了震災事實,救災、重建的成果與難題,檢調單位查察地方政府重建「弊端」的影響,不僅提供台灣災害史、地方史等研究素材,也將對政府救災、重建政策的改進有一定的助益。
(78)楚崧秋先生訪問絕錄──覽盡滄桑八十年 平裝450元 357頁 2001年出版
楚崧秋先生,民國九年(1920)生於湖南省湘潭縣,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與中央幹校研究部一期,美霍浦金斯大學華府研究所研究。曾任蔣經國先生秘書、蔣中正先生新聞言論秘書、《中華日報》社長、《中央日報》社長、中國國民黨文化工作會主任。又擔任中國電視公司董事長、《中央日報》董事長及中國新聞學會理事長,於民國八十年退休。現為新聞學會榮譽會長、專欄作家協會理事長、中大學術基金會董事長。楚氏歷任新聞文化界重職,一生和新聞業、學術界結下不解之緣,見證了一部中國近百年史。
(79)日治時期在「滿洲」的台灣人 平裝500元 628頁 2002年出版
日治時期台灣人到中國東北的經驗是台灣人海外活動的一環。本書共收集二十六篇相關訪談紀錄、回憶錄,其中包括醫生、官公吏、學生、家庭主婦的回憶,藉由其經歷及相關史料,相信可以重建這一段歷史。
(80)石璋如先生訪問紀錄 平裝450元 542頁 2002年出版
石璋如先生,民國前十年(1902)生於河南省偃師縣,民國十七年進入河南大學史學系,民國二十年(畢業前一年)即奉學校選派參加殷墟第四次發掘,自此迄今七十一年間專心致志於考古工作。先生於民國二十一年,充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生,民國二十三年應史語所聘任助理員,民國二十九年升副研究員,民國三十八年升研究員,其後獲終身聘用,年屆102高齡,仍每日到研究室工作,兢兢業業,不稍懈怠。
先生著作等身,專書18本,論文一百餘篇(見附錄),對殷代建築物墓址有關墓葬群灰坑等翔實報告,對中國古建築之研究能發前人所未發,並曾於河南、陝西、甘肅等地從事新石器時代之考古調查發掘,遷台後對台灣古代文化遺址之發掘亦頗有收穫,於民國六十七年榮膺中央研究院院士。
先生於民國八十七年十月至八十九年六月應本所訪問53次,暢談平生經歷及學術生涯,先生精神矍鑠,記憶力非常人所能及,可謂老而彌健,成稿36萬言,誠為先生個人及史語所珍貴紀錄。
(81)王世慶先生訪問紀錄 平裝250元 275頁 2003年出版
王世慶先生,1928年(昭和3年)生於板橋下溪洲,先後就讀州立桃園農校及府立台北師範學校本科,在師範學校時期,受到國分直一老師的教導,開啟研讀歷史的興趣。1946年師範學校畢業後,曾任教沙崙國校及山佳國校,1949年在黃純青先生的引薦下,進入了台灣省通志館(即日後台灣省文獻會)擔任採訪員一職,迄至1990年代以委員一職離開省文獻會,期間三度進出台灣省文獻會,而後轉任中央研究院社會人文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在省文獻會的四十多年期間,先生深灸名流耆宿,如林熊祥、林衡立父子的鼓勵,研讀古籍名著,編纂通志,從事台灣史事的研究,奠定日後研究台灣史的根基,進而成為戰後研究台灣史新生代的人物之一。1960及70年代,藉著與日本學者中村孝一及西方友人武雅士教授等人的學術切磋及文化交流,先生不僅拓展歷史領域及研究方法,多篇論著也引起西方學者對台灣史的重視及對先生的倚重,先生隱然成為台灣史研究權威。
先生一生專研台灣史,專書三十九本,論著百餘篇(參見附錄),其研究領域可分為:纂修通志,搜集、解讀、利用古文書 (族譜、地契) 及台灣清代社會經濟史的研究。其多年來的研究心得及資料,對學術界無疑是一大貢獻,而其審慎治學的精神,尤值得後人學子效法。
(82)林金莖先生訪問紀錄 平裝300元 320頁 2003年出版
林金莖,1923年生,台南縣人。1946年公費保送國立復旦大學,1948年轉入台灣大學法律系,1962年取得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學碩士,1965博士班課程修畢,1988年獲頒日本亞細亞大學國際法法學博士學位。1950至1952年期間,連續通過高考普通行政、律師及外交官領事官考試。公務生涯曾任司法行政部(今法務部)秘書、省民政廳科長,外交部亞太司專員、專門委員兼科長、駐大阪領事、駐日大使館政務參事、亞東關係協會駐日副代表、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員、駐日代表及亞東關係協會會長等職。林先生依其卓越的法學素養及職業外交家專長,致力於中日外交工作四十餘年,期間並與日本朝野政壇領袖、各界菁英建立深厚情誼。為中日斷交後,落實兩國之實務關係,奠定良好基礎,其豐富的閱歷,更為中日交流留下最佳的見證。
(83)許丕樵先生訪問紀錄 平裝200元 192頁 2003年出版
許丕樵先生,1909年生於鹿港,世為望族,幼承庭訓,誦習經史。1929年畢業臺中師範學校,畢業後任教快官公學校、鹿港第一公學校,以其所學啟迪後進,如是者十三年。本立志終身以教育為事,中因親友及父親先後遭逢病故,每思及,莫不心痛,始生懸壺濟世之念。
日後在師長林慶及夫人紅甘的支持鼓勵下,始棄教至東瀛學醫。留學期間,先生習於早起,無間寒燠,雖遭困阨,仍不改其志,處之怡然,以是益知先生求學之志向,愈挫愈奮。
日本戰敗,舉家返台,1946年入臺灣大學醫專,師從杜聰明先生等人。修習未完之學業。1947年先後在東山醫院、省立彰工、景美衛生所、臺北和平醫院等機關服務,直至1972年因身體不適而申請退休。
先生性行淡泊,曾言一生無過人之能,惟知名守分,勉知勉行,以求盡其在我,能為子孫用者,不過如此。
(84)郭廷以先生門生故舊憶往錄 平450元 632頁 2004
此册收錄二十二篇訪問紀錄,六篇回憶錄,綜合二十八位量宇先生門生故舊所述,除回憶量宇先生的求學歷程、學術風範、學術成就、長者風範、篳路藍縷創辦近代史研究所的艱辛以外;兼及個人學術生涯的心路歷程、以及所受量宇先生的啟發。此書不僅是近代史研究所與「南港學派」的發展史,同時也是建構中華民國學術發展史的重要素材。
(85)烽火歲月下的中國婦女訪問紀錄 平裝500元 586頁 2004年11月
近代以來,國家戰亂頻仍,無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無不受戰亂的影響,但有關戰爭歷史多以男性為主,同樣受戰火影響的女性歷史卻鮮受重視。這本書便是透過九篇女性訪問紀錄、一篇男性家屬的回憶錄,來建構女性的戰爭史。全書分為「顛沛流離」、「悲歡離合」、「天倫夢迴」三部分,訪談受訪人的家世背景、童年生活、受教育的情況、戀愛與結婚、家庭生活、工作經驗、在戰火中顛沛流離、以及來台後對新環境的適應,道盡了戰亂下中國婦女生活的從小到老、從家庭到社會的生活全貌,與主流戰爭史有不同的對話。(訪錄/羅久蓉等)
(86)李亦园先生访问记录 450元 619頁 2005年出版
李亦園先生民國20年(1931)生於福建泉州。17歲(1948)來台,就讀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師事李濟、凌純聲、芮逸夫、董作賓、石璋如等人。自民國42年(1953)畢業之後,進入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走上學術研究之路,後再赴哈佛大學留學,成為台灣人類學界的奠基者。民國73年(1984)因為在台灣土著文化、華僑社會、宗教與儀式行為、中國民族、社會與文化,以及在人類學理論與方法之研究方面貢獻卓著,當選中研院院士。先生除了從事學術研究之外,還多方參與學術行政、教學工作、雜誌編纂,並撰文針砭當前的社會、文化問題,其中尤其重要者乃經營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規劃研究方向;創建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培育人才;以及參與蔣經國學術交流基金會,推動學術研究與國際學術交流。先生於民國91年底開始接受本所訪問29次,詳述畢生經歷與學術生涯的起伏轉折。稿成之後又往復修改、定奪,並親自增補照片。本書不但是先生個人成長之紀錄,亦為時代的重要見證。(訪問/黃克武,紀錄/潘彥蓉)
(87)姜允中女士访问记录 250元 256頁 2005年出版
在近代中國社會快速變遷過程中,多半時候,女性的身影晦暗不明,她們的抉擇與無奈無人聞問。但一波接一波的時代浪潮,也為部分女性拓展了活動空間,讓她們在顛躓困頓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舞台及發聲管道。姜允中女士十八歲在瀋陽老家加入萬國道德會,民國三十八年隨政府遷徙來台,創辦立德幼稚園,發展社會事業,戮力不輟。現代與傳統,以及男女性別等二元對立思維模式,或皆不足以概括她豐富的一生。這本由她口述的平生經歷,為一個正在逐漸消逝的時代,做了最佳見證。
(88)汤铭新先生访问记录 300元 307頁 2005年出版
湯銘新,1928年出生於江蘇鎮江,1946年就讀上海體專,畢業後任教上海市立育才中學。1948年來臺,任教臺大,擔任麥浪歌詠隊指導老師,不幸賈禍,幸籃球技藝超群,而得轉任空軍總部體育教官。因受江良規賞識,共同發展三軍籃運,寫下臺灣籃壇全勝史。其後,在江良規的提攜下,受聘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並兼任臺北國際學舍體育館主任。同時出任亞東女子籃球隊教練,曾帶領亞東女籃東征西討十七年,締造揚威海內外的佳績。先生為推廣帶動臺灣體育運動不遺餘力,他又歷任全國籃球教練講習總幹事、全國網球委員會副總幹事、亞洲籃協女子委員會委員、中華體育學會秘書長、中華全國籃球協會秘書長、籃協技術委員、國際籃總青年委員等體育要職,貢獻卓著。他於服務中華臺北國際奧會的四十餘年間,由組長、副秘書長至秘書長,畢生致力於維護中華民國在國際奧會的地位。兩岸開放後,更積極推動體育交流。本訪問紀錄,不僅是先生個人生命的經歷,也是我國體育發展史的見證與紀錄。
(89)邵梦兰女士访问记录 350元 336頁 2005年出版
邵夢蘭女士,民國前二年(宣統二年,1910)生於浙江省淳安縣,畢業於復旦大學政治系。來台前,曾任浙江省始新女子小學校長、溫州中學國文教師、衢州中學國文教師、嚴州中學國文教師、江西第三戰時中學教務主任、浙江省宗文中學高中部主任兼國文教師、杭州建國中學國文教師、海南特別行政區海南大學講師;來台後,曾任新竹中學國文教師、基隆女中教務主任、台北第一女子中學夜間部主任、台北士林初中校長、士林高中兼士林國中校長以及文化大學、東吳大學兼任講師,又曾任教「松柏學苑」。先後出版《奧德賽漂流記》、《青少年的心聲》、《中國寓言》等三本書。邵女士於民國89年病逝,一生奉獻教育事業直到病逝。這本書除紀錄邵女士個人的生命史之外,也為世人提供許多與近代中國婦女史、近代中國教育史、台灣教育史等有關的重要史料。
(90)从东北到台湾: 万国道德会相关人物访问记录 349元 350頁 2006年出版
二十世紀初年的中國處在一個劇烈變動的時代,如何教化民眾,安定其身心,為國家所用,是許多知識份子共同關心的問題。這時東北民間出現了一位傳奇人物,他的名字叫王鳳儀,人稱「王善人」。他不識文字,卻主張女子應受教育。他創辦的女義學,以一種簡單素樸的方式,讓成千上萬的東北婦女走出狹小天地。他宣揚的教理帶有強烈的民間宗教神秘色彩,但本人卻始終遊走於儒釋道之間,拒絕定於一尊。他講倫常性理,主張人要行道,非道行人,由是感動了許多熟讀四書五經的上層知識份子,也給萬國道德會創造了縱橫各家、匯通上下的契機。作為一個民間團體,萬國道德會與政治的關係十分複雜;日本佔據東北十四年是道德會發展的顛峰時期。1949年中共掌權之後,萬國道德會在大陸銷聲匿跡,但少數成員移居台灣,努力在海外延續道德會的香火命脈。這本書就是關於她/他們和繼起者因應時代變局的故事。
(91)孙立人案相关人物访问记录 200元 195頁 2007年出版
本書發表孫立人將軍屬下周以德、潘德輝、陳良壎、張茂群、王霖、王學斌、王筠等七位先生及及李獻琨女士的訪問紀錄,除李女士外,七位先生都被捲入孫立人案而身陷囹圄,本書紀錄他們追隨孫將軍為國效勞的簡史及含冤受難的經過,為民國四十年代軍中白色恐怖的見證。
(92)海外台獨運動相關人物口述史 陳儀深 等 450元 605頁 未出版
本書是陳儀深先生從2005迄2007年,走訪國內外「海外台獨相關人物」的口述訪談記錄。其中包括三位留日、三位留歐、十三位留美,大都出生於三四十年代而且在五六十年代出國,他/她們離開戒嚴統治的台灣,到國外呼吸自由的空氣,是如何組織或參與台灣人社團、乃至走上台獨之路?他/她們幾乎都成了黑名單、有家歸不得,只好滯留國外發展事業,直到解除戒嚴、黑名單解禁之後才有部分人回國定居,甚至參與政治擔任公職。本書可以當作白色恐怖時代台灣留學生的故事來看,也可以當作台灣民主化歷史的一部分來看。本書所謂的「台獨運動」採寬鬆的定義,事實上受訪者常用的詞是「台灣人運動」,它涵蓋政治性較高的台獨聯盟、基督教會的「自決運動」、許信良的「海外組織」、台灣人公共事務協會(FAPA),以及比較外圍的台灣同學會、台灣同鄉會、協志會等等。另外,一些比較著名的人物如黃昭堂、蔡同榮、張燦鍙、彭明敏、陳榮成、陳隆志等等由於訪談較晚,但已經有訪談初稿,希望能在續篇中刊登。
(93)台北榮民總醫院半世紀(上篇:歷任院長、副院長 ;下篇:各部、科、中心主任及教授) 訪問/游鑑明,黃克武等 上篇:350元 369頁 下篇:700元 688頁2011年出版
這套訪問紀錄試圖從台北榮民總醫院的26位醫師、護士和醫政人員口述中,瞭解他們個人的醫事生涯,並藉由他們的述說,織構榮民總醫院的歷史,讓人們看到五十一載歲月裡,這所大型醫院是如何締造醫療奇蹟。從學術的角度來說,透過這26位受訪人的多元聲音,為中國或台灣醫學史、教育史、戰爭史,帶來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對一般讀者來說,這26位受訪人的童年記憶、求學經驗、在專業領域的研發與執著,以及與團隊間的合作等事蹟,值得我們細讀。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丛书》
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民国七十一年(1982)-1 凌鸿勋先生访问纪录 1982 FH.971:16.1
2 林继庸先生访问纪录 1983 FB.196:02.2
3 徐启明先生访问纪录 1983 FB.196:02.3
4 白崇禧先生访问纪录[1] 1984 FB.196:02.4
白崇禧先生访问纪录[2] 1984 FB.196:02.5
5 周雍能先生访问纪录 1984 FB.196:02.6
6 戢翼翘先生访问纪录 1985 FB.196:02.7
7 王铁汉先生访问纪录 1985 FB.196:02.8
8 王奉瑞先生访问纪录 1985 FB.196:02.9
9 于润生先生访问纪录 1986 -
10 石觉先生访问纪录 1986 FH.971:16.3
11 张式纶先生访问纪录 1986 FB.196:02.12
12 董文琦先生访问纪录 1986 FB.196:02.13
13 刘景山先生访问纪录 1987 FB.196:02.14
14 白瑜先生访问纪录 1987 FB.196:02.15
15 郭廷以先生访问纪录 1987 FH.971:16.4
16 袁同畴先生访问纪录 1988 FB.196:02.17
17 劳声寰先生访问纪录 1988 FB.196:02.18
18 盛文先生访问纪录 1989 FB.196:02.19
19 於达先生访问纪录 1989 FB.196:02.20
20 邓家彦先生访问纪录 1990 FH.971:16.5
21 郑天杰先生访问纪录 1990 FH.971:16.6
22 刘航琛先生访问纪录 1990 FH.971:16.7
23 杭立武先生访问纪录 1990 FH.971:16.8
24 魏火曜先生访问纪录 1990 FH.971:16.9
25 齐世英先生访问纪录 1990 FH.971:16.10
26 杨文达先生访问纪录 1991 FH.971:16.11
27 丁治磐先生访问纪录 1991 FB.196:02.27
28 龙绳武先生访问纪录 1991 FH.971:16.12
29 金开英先生访问纪录 1991 FH.971:16.13
30 刘安祺先生访问纪录 1991 FH.971:16.14
31 黎玉玺先生访问纪录 1991 FH.971:16.15
32 丁廷楣先生访问纪录 1991 FH.971:16.16
33 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口述历史访问纪录 1992 FB.196:02.33
34 张法乾先生访问纪录 1992 FB.196:02.34
35 钟伯毅先生访问纪录 1992 FH.971:16.17
36 阮维周先生访问纪录 1992 FH.971:16.18
37 马超俊先生访问纪录 1992 FH.971:16.19
38 潘宗武先生访问纪录 1992 FH.971:16.20
39 黄通先生访问纪录 1992 FH.971:16.21
40 贾馥茗先生访问纪录 1992 FH.971:16.22
41 吴修齐先生访问纪录 1992 FH.971:16.23
42 林衡道先生访问纪录 1992 FH.971:16.24
43 蒋硕杰先生访问纪录 1992 FH.971:16.25
44 尹国祥先生访问纪录 1993 FH.971:16.26
45 傅秉常先生访问纪录 1993 FH.971:16.27
46 万耀煌先生访问纪录 1993 FH.971:16.28
47 周美玉先生访问纪录 1993 FH.971:16.29
48 赵正楷先生访问纪录 1993 FB.196:02.48
49 民营唐荣公司相关人物访问纪录(1940-1962) 1993 FB.196:02.49
50 任以都先生访问纪录 1993 FB.196:02.50
51 刘真先生访问纪录 1993 FH.971:16.30
52 走过两个时代的台湾职业妇女访问纪录 1994 FB.196:02.52
53 罗友伦先生访问纪录 1994 FH.971:16.31
54 高雄市二二八相关人物访问纪录[1] 1995 FH.971:16.32
高雄市二二八相关人物访问纪录[2] 1995 FH.971:16.33
高雄市二二八相关人物访问纪录[3] 1995 FH.971:16.34
55 蓝敏先生访问纪录 1995 FB.196:02.55
56 女青年大队访问纪录 1995 FB.196:02.56
57 陈湄泉先生访问纪录 1996 FH.971:16.35
58 菲律宾华侨华人访问纪录 1996 FH.971:16.36
59 朱立民先生访问纪录 1996 FH.971:16.37
60王微先生访问纪录 1996 FH.971:16.38
61 张知本先生访问纪录 1996 FH.971:16.39
62 汪崇屏先生访问纪录 1996 FH.971:16.40
63 柯台山先生访问纪录 1997 FB.196:02.63
64 莫纪彭先生访问纪录 1997 FH.971:16.41
65 关德懋先生访问纪录 1997 FH.971:16.42
66 温哈熊先生访问纪录 1997 FH.971:16.43
67 刘承汉先生访问纪录 1997 FB.196:02.67
68 池孟彬先生访问纪录 1998 FH.971:16.44
69 熊丸先生访问纪录 1998 FB.196:02.69
70 刘象山先生访问纪录 1998 FH.971:16.45
71 海军人物访问纪录[1] 1998 FH.971:16.46
海军人物访问纪录[2] 2002 -
72 戒严时期台北地区政治案件口述历史[1] 1999 FH.971:16.47
戒严时期台北地区政治案件口述历史[2] 1999 FH.971:16.48
戒严时期台北地区政治案件口述历史[3] 1999 FH.971:16.49
73 张希哲先生访问记录 2000 FH.971:16.50
74 都市计画前辈人物访问纪录 2000 FH.971:16.51
75 李承基先生访问纪录 2000 FH.971:16.52
76 一个经济小兵的故事: 顾应昌先生访问纪录 2000 FH.971:16.53
77 九二一震灾口述访问纪录 2001 -
78 楚崧秋先生访问纪录: 览尽沧桑八十年 2001 FH.971:16.55
79 日治时期在‘满洲’的台湾人 2002 FH.971:16.56
80 石璋如先生访问纪录 2002 FH.971:16.57
81 王世庆先生访问纪录 2003 FH.971:16.58
82 林金茎先生访问纪录 2003 FH.971:16.59
83 许丕樵先生访问纪录 2003 FH.971:16.60
84 郭廷以先生门生故旧忆往录 2004 FH.971:16.61
85 烽火岁月下的中国妇女访问记录 2004 FH.971:16.62
86 李亦园先生访问记录 2005 FH.971:16.63
87 姜允中女士访问记录 2005 FH.971:16.64
88 汤铭新先生访问记录 2005 FH.971:16.65
89 邵梦兰女士访问记录 2005 FH.971:16.66
90 从东北到台湾(万国道德会相关人物访问记录) 2006 FH.971:16.67
91 孙立人案相关人物访问记录 2007 FH.971:16.68
92 海外台独运动相关人物口述史 2009 FH.971:16.69
海外台独运动相关人物口述史(续篇) 2012 FH.971:16.69a
93 台北荣民总医院半世纪(口述历史回顾) 2011 FH.971:16.70-70a
94 蒋中正总统侍从人员访问纪录 2012 FH.971:16.71-71a
95 台中荣民总医院三十载(口述历史回顾)(上篇) 2012 FH.971:16.72
95 台中荣民总医院三十载(口述历史回顾)(中篇) 2014 FH.971:16.73
95 台中荣民总医院三十载(口述历史回顾)(下篇) 2014 FH.971:16.73a
96 澎湖烟台联中冤狱案口述历史 2012 FH.971:16.74
![]() 免责申明:
桔香书斋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丛书》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桔香书斋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丛书》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



![~L6V_$]EFX)%FVOY8EGXOL1.png](/d/file/2025-10-18/ae62c5b0f6130a252d77c8f5cd0c804b.png)
